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5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21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61.
王朔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2,46(12):2297-2305
为探讨不同育性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性腺发育过程中主要供能物质的利用和变化差异,利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染色)和油红O染色法对不同育性三倍体长牡蛎及二倍体长牡蛎性腺组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增殖期,二倍体和三倍体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均含有大量糖原和脂质。随着性腺发育,二倍体和可育型三倍体(3nα型)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糖原含量明显下降,到成熟期几乎检测不到糖原,说明性腺结缔组织中的糖原为配子发生提供能量。脂质主要存在于性腺结缔组织和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说明脂质是卵细胞发育的重要组成物质。雌性二倍体和3nα型长牡蛎性腺结缔组织中的脂类含量随着性腺发育并未发生明显下降,推测糖原可能转化为脂质以满足性腺发育的物质需求。脂质在二倍体雄性长牡蛎的性腺发育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减少,说明脂类在雄性性腺发育中的主要功能可能是供能而不是结构组成。糖原和脂类作为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重要的供能和组成物质,在不育型三倍体(3nβ型)长牡蛎性腺发育过程中含量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与3nβ型配子发生受阻密切相关。推测3nβ型长牡蛎由于配子发育受阻,性腺发育初期积累的糖原和脂质并未分配至生殖细胞,而留在结缔组织中,从而使其在繁殖季节仍然能够保持快速生长。研究结果为牡蛎生殖发育调控机制及育性控制育种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62.
采用PCR技术对广西钦洲湾水域的养殖牡蛎(传统上被认为是近江牡蛎Crassotea ariakensis Fujita)群体26个个体的线粒体DNA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进行扩增,获得了大约500bp的扩增产物。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序列测定,经同源排序,得到415bp可供分析的核苷酸片段。26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8个变异位点,包括1个碱基插入/缺失、11个转换位点及6个颠换位点。共有6种单倍型,这6种单倍型又分为2大类单倍型。运用MEGA软件计算出不同个体间的遗传距离,并构建了UPGMA和NJ系统树。26个个体聚成明显的2支,一支有19个个体,占73.08%;另一支有7个个体,占26.92%;2支间序列差异为3.54%。据此得出结论:钦洲湾养殖牡蛎应存在两大种群或是2个亚种,其差异是否到了种间的分界限,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263.
梁园鑫  徐成勋  刘士凯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9-1-079609-9
为培育生长快速、存活率高的长牡蛎新品种,以第十一代长牡蛎“海大1号”(H)和第八代壳橙品系(O)为亲本,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建立自交组HH(H♀×H♂)和OO(O♀×O♂)与杂交组HO(H♀×O♂)与OH(O♀×H♂),分析了四个组合的生长与存活杂种优势以及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结果表明,20日龄时,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为58.03%,HO和OH的存活与HH相比分别提高31.48%和35.80%。360日龄时,四个组合壳高由高到低依次为OH>HO>HH>OO,杂交组的壳高和湿重中亲杂种优势MF1分别为24.65%和46.02%;与HH相比,OH的壳高和湿重分别提高了23.51%和39.60%;杂交组存活中亲优势MF1、高亲优势HHO和HOH分别为68.31%、40.29%和53.96%。除180日龄时存活性状的父本GCA外,长牡蛎“海大1号”在其余时期的GCA均为正效应值,为较好的高产杂交育种亲本;OH的生长和存活SCA方差均显著高于HO。研究表明,以壳橙选育品系为母本,“海大1号”选育品种为父本的杂交组合OH具较高杂种优势与特殊配合力,可为培育生长快、存活高的优质杂交牡蛎品种提供素材。  相似文献   
264.
孙东方  于红  李琪 《水产学报》2023,47(1):019614-019614
为探究DNA甲基化在长牡蛎性腺发育中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对长牡蛎Htatip2的同源性、系统进化、组织表达以及三倍体性腺可育型和不育型不同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和DNA甲基化谱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长牡蛎Htatip2的保守结构域与美洲牡蛎的Htatip2-like的保守结构域同源性最高。qPCR分析显示, Htatip2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雌性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此外,该基因的表达量在可育型三倍体牡蛎性腺中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升高,在不育型三倍体牡蛎性腺中表达量变化不显著。BS-PCR分析显示,该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随着性腺发育成熟而降低,与基因表达水平成负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结果显示,甲基化的Htatip2启动子片段与未甲基化的片段相比,显著抑制了荧光素酶的活性。研究表明,长牡蛎Htatip2的DNA甲基化可能通过抑制基因表达参与了性腺成熟调控。本研究为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参与牡蛎性腺发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5.
以软体动物中贝壳成分为碳酸钙的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腕足动物中贝壳成分为磷酸钙的鸭嘴海豆芽(Lingula anatina)为研究对象,借助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方法,分别对两个物种外套膜边缘区域和中央区域的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长牡蛎和鸭嘴海豆芽外套膜中的细胞类型均包含柱状表皮细胞、电子稠密粒细胞和电子透明粒细胞,但是两个物种的柱状表皮细胞类型以及分泌细胞的内含物各不相同。长牡蛎柱状表皮细胞包括三类,主要分布在外套膜边缘区域的A型、主要分布在外套膜中央区域的B型以及很少存在的C型,细胞大小为7~15μm。海豆芽柱状表皮细胞则分为A’型,B’型和C’型,细胞大小为10~15μm。两个物种的分泌细胞都包含电子稠密粒细胞和电子透明粒细胞,海豆芽还包括一类含有板层小体的特殊分泌细胞。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两者贝壳组成成分的差异,从而为研究腕足动物和软体动物贝壳的形成机制和矿化作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